馆内简介
衡水市档案馆是市委直属事业单位(参照公务员法管理),内设5个科室,编制18人,行使全市档案事业管理、档案收集、保管、利用等职能,根据市委办公室委托,承担档案行政管理职责,是保管衡水市党政机关、人民团体、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档案资料的基地,是科学研究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。
衡水市档案馆位于南外环,建筑整体呈“高台鼎立,方正刚直”布局,立意取自我国青铜文化代表——礼器鼎,造型质朴率真,简洁明确,在精神气质上彰显出浑厚大气。档案馆占地18.63亩,建筑面积1.76万平方米,为框架结构,主体地上六层,地下一层,设计合理,功能齐全,其中库房面积7500平方米,对外服务区2800平方米,档案展厅600平方米。衡水市档案馆以建设“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”为目标,以“科技建馆、功能建馆、实用建馆”为原则,在新档案馆的基础上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,从档案资源、应用系统、硬件设备、制度建设、服务理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建设,打造一流数字档案馆平台,实现衡水市档案事业“收集、管理、保存、利用”等基本功能现代化,力求把衡水市新档案馆建设成为主题鲜明、特点突出、功能全面、实用快捷、国内一流的新型数字档案馆,更加高效地服务衡水发展和社会需求。目前已经完成数字档案馆一期建设,初步实现库房恒温恒湿、自动控制,实体档案智能管理,库房安全和环境自动监测,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和及时备份,实现智能调卷、方便快捷的档案查询服务。
一、馆藏档案介绍
衡水市档案馆馆藏丰富,内容多样,时间上溯1911年,下讫2011年,馆藏档案共计有171个全宗182903卷,14067件,资料12360册,这些档案资料记载和反映了衡水历史发展的直实面貌。
衡水市档案馆藏档案按档案内容性质划分为:文书档案、科技档案,业务档案:按载体形式划分为:纸质档案,声像档案,电子档案;按档案形成的历史时期划分为:建国前档案和建国后档案,其中建国前档案包括旧政权档案,革命历史档案。
旧政权档案(1911-1947年)共计1个全宗,211卷。主要记载了敌伪时期衡水地区各县敌伪政权机构人员名册,名录、国民党各类军事院校教导队,训练班的同学录。
革命历史档案(1941—1949年)共计1个全宗,3卷。主要记载了冀南五地委、冀南行署、冀南五专属武邑县抗日政府关于人民代表选举、干部管理、扩军优抚等工作条例、命令、指示、通知等。文件形成时间最早的是武邑县抗日政府1941年发布的《关于发行“十枚”“二十枚”铜元票的布告》。
建国后档案(1949——2011年)共计169个全宗181726卷。主要记载了衡水(原衡水专区,衡水地区面水市)党政机关、人民团体、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,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。包括中央、国务院、河北省委、省政府等上级文件资料三中全会以来落实政策、整顿社会秩序、四清、打击经济犯罪、体制改革等文件资料:干部职工录用,调动、考核,调资、离退休等文件资料;“三讲”、“抗洪”、“防非典”、“三个代表”、“解放思想大讨论”、“科学发展观”等重大活动、自然灾害、重大事件的文件资料;组织宣传、文教卫生,农林牧副渔、财税金融,供销贸易,公交水电、人事劳动等方面的文件这批档案是衡水历史的真实记录,全面、系统地反映了衡水的政治,经济,科技。文化、教育,卫生等力面的历史面貌。
二,馆藏资料介绍
衡水市档案馆馆藏料共25大类,12360册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,法律、文化教育、艺术、历史、文学、工业,农业,统计等方面的内容。有经典著作,字典辞典,县志方志、家谱族谱,党内外报刊和反映地方特色、风上人情等方面的书籍,这些资料的内容非常丰富,其中的珍贵资料与档案互相印证,有公开发行的,有内部交流的,是提供利用的辅助。
多年来,衡水市档案馆为领导决策和各项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,受到了各界好评。先后荣获“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”、省级“文明单位”、省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、市级“文明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